1月10日,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北字广场游玩。
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,冬季漫长,气温极低,素有“神州北极”之称。近年来,漠河市借助当地“最北”与“极寒”的自然地理条件,大力推广冰雪文化,丰富冰雪旅游产品,吸引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体验“极寒找北之旅”,变“冷资源”为“热经济”。
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1月10日,在漠河市北极村,游客乘坐马拉爬犁。
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,冬季漫长,气温极低,素有“神州北极”之称。近年来,漠河市借助当地“最北”与“极寒”的自然地理条件,大力推广冰雪文化,丰富冰雪旅游产品,吸引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体验“极寒找北之旅”,变“冷资源”为“热经济”。
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这是1月8日拍摄的漠河市北极村的清晨景象(无人机照片)。
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,冬季漫长,气温极低,素有“神州北极”之称。近年来,漠河市借助当地“最北”与“极寒”的自然地理条件,大力推广冰雪文化,丰富冰雪旅游产品,吸引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体验“极寒找北之旅”,变“冷资源”为“热经济”。
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这是1月7日拍摄的漠河市北极村冰雪童话世界夜景(无人机照片)。
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,冬季漫长,气温极低,素有“神州北极”之称。近年来,漠河市借助当地“最北”与“极寒”的自然地理条件,大力推广冰雪文化,丰富冰雪旅游产品,吸引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体验“极寒找北之旅”,变“冷资源”为“热经济”。
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1月7日,游客在北极村冰雪童话世界内游玩。
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,冬季漫长,气温极低,素有“神州北极”之称。近年来,漠河市借助当地“最北”与“极寒”的自然地理条件,大力推广冰雪文化,丰富冰雪旅游产品,吸引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体验“极寒找北之旅”,变“冷资源”为“热经济”。
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1月7日,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冰雪童话世界内游玩。
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,冬季漫长,气温极低,素有“神州北极”之称。近年来,漠河市借助当地“最北”与“极寒”的自然地理条件,大力推广冰雪文化,丰富冰雪旅游产品,吸引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体验“极寒找北之旅”,变“冷资源”为“热经济”。
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1月7日,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滑雪场内体验滑雪。
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,冬季漫长,气温极低,素有“神州北极”之称。近年来,漠河市借助当地“最北”与“极寒”的自然地理条件,大力推广冰雪文化,丰富冰雪旅游产品,吸引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体验“极寒找北之旅”,变“冷资源”为“热经济”。
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1月7日,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滑雪场内体验滑雪。
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,冬季漫长,气温极低,素有“神州北极”之称。近年来,漠河市借助当地“最北”与“极寒”的自然地理条件,大力推广冰雪文化,丰富冰雪旅游产品,吸引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体验“极寒找北之旅”,变“冷资源”为“热经济”。
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1月7日,漠河市北极村民宿经营者史瑞娟在打扫门前卫生。
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,冬季漫长,气温极低,素有“神州北极”之称。近年来,漠河市借助当地“最北”与“极寒”的自然地理条件,大力推广冰雪文化,丰富冰雪旅游产品,吸引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体验“极寒找北之旅”,变“冷资源”为“热经济”。
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1月7日,出站的游客在漠河火车站外拍照留念。
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,冬季漫长,气温极低,素有“神州北极”之称。近年来,漠河市借助当地“最北”与“极寒”的自然地理条件,大力推广冰雪文化,丰富冰雪旅游产品,吸引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体验“极寒找北之旅”,变“冷资源”为“热经济”。
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1月7日,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冰雪童话世界内游玩。
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,冬季漫长,气温极低,素有“神州北极”之称。近年来,漠河市借助当地“最北”与“极寒”的自然地理条件,大力推广冰雪文化,丰富冰雪旅游产品,吸引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体验“极寒找北之旅”,变“冷资源”为“热经济”。
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8年 向北方调水586亿立方米******
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8年
向北方调水586亿立方米
本报北京12月12日电 (记者潘旭涛)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东、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8周年。8年来,该工程已累计向北方调水586亿立方米,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.5亿人,助力沿线42座大中城市优化经济发展格局。
这是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的。南水北调东、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实现全面通水。截至目前,工程保持安全平稳运行。今年8月,工程全线的155个设计单元工程全部通过水利部完工验收,为下一步工程正式竣工验收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统计显示,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以来,年调水量已从20多亿立方米升至近100亿立方米。其中,中线所调南水已由规划的辅助水源成为受水区的主力水源,北京城区七成以上供水为南水,天津主城区供水几乎均为南水;东线北延工程的供水范围已扩至河北、天津,提高了受水区供水保障能力。(人民日报海外版)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